原標題:
廣東惠州和貴州黔西南大力推動“產—供—銷”一體化蔬菜產業發展
貴州菜心,走出大山暢銷大灣區
從貴州黔西南的田間地頭,翻山越嶺走上廣東人的餐桌,一棵小菜心經歷了什么?
在廣東,無論家宴或酒樓食肆,總有一碟青菜收尾,主婦與廚師尤為偏愛坊間稱作“南粵第一蔬”的菜心。在黔西南州,菜心種植面積位居貴州省第一,高原山地的生態、地理氣候等種植優勢,讓這棵清甜菜心品質更優,正好符合廣東人的口味。
粵黔協作,黔菜進粵。自惠州市與黔西南州開展東西部協作結對以來,兩地重點推動以“貴州菜心”為主的“產—供—銷”一體化蔬菜產業建設發展,讓當地香甜潔凈的小菜心坐上“直通車”,跨越千里,實現走出大山、暢銷大灣區的夢想。
村民在安龍縣春潭街道陽方社區的蔬菜基地采收菜心。
一席之地
貴州菜心填補廣東市場空缺
6月初,北緯25°的黔西南氣候溫和,微風習習。
此時并非貴州菜心的最佳種植季,位于黔西南州安龍縣的貴州蔬菜集團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內,原本種植菜心的田地已經輪種了其他作物。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韋科鳳說,今年的收益非常好。
一個品種種植多茬之后病蟲害會增加,所以在夏季茬口期,菜心基地會更換品種接茬,確保“菜籃子”安全。“冬春光照時間長,菜心生長會更好!蔽挥诹x龍新區的貴州金州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州農業公司”)種植基地內同樣輪種了其他作物,該公司董事長楊劍介紹,到今年10月份之后菜心成熟,這里將會是一片綠色的海洋。
結對以來,截至今年初,惠州市協助黔西南州申報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38個,幫助黔西南州銷售農特產品達80.36億元。
產業協作,貴在精準,重在可持續。一棵小菜心,緣何在廣東的餐桌上占得一席之地?楊劍、韋科鳳都說出了四個字:茬口優勢。
在廣東市場,寧夏菜心因其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備受歡迎,但寧夏菜心采摘期是5月至10月。
黔西南州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年可種植菜心,其中以9月至次年4月生產的菜心口感最佳。貴州菜心正好填補上寧夏菜心在廣東市場的空檔期。
除了茬口優勢,品質優勢則是貴州菜心的另一大亮點。
據《黔西南州農業志》記載,黔西南州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種植菜心,是貴州省種植菜心最早的地方。截至目前,黔西南州菜心種植面積約3.52萬畝,居貴州省第一,累計產量3.52萬噸,累計產值達2.1億元。
綠水青山出好菜,沃野千里皆豐產。得益于云貴高原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優勢,貴州菜心莖稈粗壯、顏色深綠、油潤光亮,口感脆嫩爽滑、回味甘甜、香味濃郁,具有鮮明特色。
2023年以來,貴州圍繞品牌農產品發展,派出多個團隊赴粵港澳大灣區實地走訪。調研成果顯示,65.8%的大灣區市民了解并購買過貴州農產品,對貴州農產品印象良好,綜合得分為4.10分(5分制)。調研也鎖定了一批大灣區消費者最喜愛的貴州土特產,包括鮮嫩翠綠的貴州菜心。
“菜心很脆,口感清甜,很有菜味!2023年,“粵黔協作 黔菜廣進”產銷對接暨招商引資活動在廣州市舉辦,市民陳先生品嘗貴州菜心后,給出了老廣們對食物的最高評價“雞有雞味,菜有菜味”。
茬口優勢與品質優勢兼具,滿足了廣東市民一年四季對新鮮蔬菜的需求,讓貴州菜心敲開了廣東市場大門。
冊亨縣冗渡鎮壇坪村鄉村振興示范點。
一場征程
從田頭到餐桌的“山海呼應”
小小菜心,一頭連著黔西南群眾的“錢袋子”,一頭連著大灣區居民的“菜籃子”。
在大山這頭,菜心產業帶動當地村民就近就業,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菜心基地就在家門口,公司還會定期做一些培訓,我在這工作兩年多了!奔易“昌埧h巧凹村坡告組的潘玖英今年50歲,此前在家務農,如今在貴州蔬菜集團的種植基地上班,每年能拿到5萬元左右的工資。
“最高峰的時候,我們每天約有400人在基地勞作,2萬多斤菜心送往廣州、深圳等地的批發市場!表f科鳳說,去年基地菜心產量1500多噸,99%銷往粵港澳大灣區。
在海的那邊,天色剛亮,貴州菜心等優質蔬菜就已到達廣東潤豐國際市場、廣州江南市場、深圳海吉星市場等農批市場,大灣區市民可以及時品嘗到“黔菜”的美好滋味。
群眾在安龍縣錢相街道金龍旺蔬菜基地采收菜心。
從田頭到餐桌,貴州菜心為廣東人的餐桌增添了一抹來自大山的新鮮綠意。在地理環境上,貴州相比寧夏到粵港澳大灣區的運輸距離更近,黔西南州距珠三角地區僅1000多公里,縮短運輸時間能更好保證菜心的口感。
“早上10時左右,露水干了就開始采摘,中午12時入庫預冷,晚上8時由冷藏車送往廣東,天亮前就進入市場了!边@是金州農業公司菜心出貨時節的日常時間軸。
“菜心價格相對較高,隨著廣東消費體量增大,我們現在的目標市場主要是粵港澳大灣區!睏顒φf,金州農業公司目前在大灣區有穩定的客戶和檔口。
“顏值吸引人,品質留住人!”楊劍堅持出品的菜心既要好看又要好吃,要求工人以菜心尺寸大小、空心與否等標準進行分揀。楊劍說,作為黔西南州蔬菜產業發展協會會長,他將用好協會這個平臺,在品種選擇、水肥管理、分級分揀、市場銷售等方面發力,讓種植戶種好、管好、收好、賣好。
“黔菜”進粵,是惠州、黔西南開展消費協作的一個縮影。在兩地共同努力下,小菜心跨越千里的產業對接,成為一場承載夢想的共富新征程。
村民在冊亨縣冗渡鎮壇坪壩區蔬菜種植基地采收菜心。
一張藍圖
規劃菜心產業帶打響黔菜品牌
在貴州菜心進粵前,寧夏菜心已占據廣東市場的“半壁江山”。貴州菜心如何突圍?如何站穩廣東市場?
乘著東西部協作的東風,惠州堅持“東部市場+西部產品”模式,織密立體消費網,通過建基地、暢渠道、創品牌“三部曲”支持“黔貨出山”。
在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縣11個東西部協作項目中,惠州投入2260余萬元,支持金州農業、北岸農業、粵港澳大灣區分揀中心等菜心經營主體完成壩區建設、產品種植、產品分揀、冷鏈物流等環節標準化建設。
為不斷開拓粵港澳大灣區消費市場,惠州持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協助黔西南的優質蔬菜走出大山。通過在廣州、惠州等地開展“粵黔協作 黔菜廣進”系列推介活動,搭建貴州蔬菜集中展示、行業交流、品牌宣傳和貿易采購的平臺,增強產銷地的合作與連接,打響“黔菜”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注重產業規劃,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黔西南州氣候、區位、蔬菜(菜心)種植歷史和品質等優勢,幫助制定了《黔西南州菜心產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
這是貴州省第一個關于菜心產業發展的規劃。
冊亨縣坡妹鎮慶坪村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
該《實施方案》按照“大壩區搞單品求突破,小壩區搞多樣保供應”思路,以優勢菜心單品為突破口,做大做強菜心產業,串聯全州5個縣市全力打造“興興安冊望”(即興義市、興仁市、安龍縣、冊亨縣、望謨縣)菜心產業帶。計劃到2025年,菜心種植面積達8萬畝,帶動農戶1萬余戶。
山海同心,協作共進。在推進菜心產業發展過程中,兩地政府積極引導農戶參與。廣東省粵黔協作工作隊黔西南工作組抓好廣東增城菜心、遲菜心、尖葉菜心等優勢品種的引種生產,開展耐抽苔、抗逆性強的夏秋品種引種試驗篩選,以形成周年持續生產供應。
黔西南州也在主動發力。州里組建了菜心技術服務小分隊,以州農業林業科學研究院、州農業農村局技術骨干,對接廣東省農科院、上海市農科院等技術團隊,為經營主體提供品種栽培、土壤檢測、綠色防控等技術服務。
“把投入到菜心產業的銜接資金、東西部協作資金和其他資金落實好,把組織培訓、品牌標準、技術指導、冷鏈科技、種質資源收集等工作做好。”黔西南州蔬菜產業工作專班副班長丁敏表示,要把服務做到位,讓經營主體留下來、發展好,帶動全州菜心產業發展壯大,促進農民增收。
千里攜手,共謀振興。7月的黔西南艷陽高照,新一茬菜心又下地種植了。2個月后,一批批可口的黔西南菜心將端上大灣區市民的餐桌。從大山里到大灣區,一棵小菜心見證著粵黔東西部協作行穩致遠、走深走實。
冊亨縣丫他鎮板街壩區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
我在一線
廣東省粵黔協作工作隊黔西南工作組安龍小組組長,安龍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許惠達:
探索“灣區定制,粵菜黔產”模式
安龍縣具有良好的地理氣候優勢,近年來因地制宜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發展菜心等“短平快”蔬菜產業,是助力農業增效、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2023年,安龍縣蔬菜種植面積近20萬畝。為了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安龍縣立足稟賦,精準結合區位優勢和當地環境,不斷優化菜心品種選擇、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質量控制等環節,進一步提升菜心的產量和品質,打造“粵黔標準”蔬菜基地,探索“灣區定制,粵菜黔產”模式,推動當地小菜心更好走上大灣區餐桌。
為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還要在品牌打造、產品包裝、銷售服務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渠道開展形式多樣的品牌推介,不斷提升產品辨識度和市場競爭力,擴大菜心等黔菜的知名度及影響力。
村民在安龍縣春潭街道陽方社區的蔬菜基地采收菜心。
專家點評
貴州財經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貴州黔興高校智庫聯盟副秘書長袁曉文:
黔粵協作助力“黔貨出山”
“小菜心”是“黔粵協作”助力“黔貨出山”的一個縮影。黔粵東西部協作不僅是一場跨越千里的產業對接,更是一場承載夢想的致富征程。得益于黔粵東西部協作,生長在黔山貴水間的優質農特產品走出大山,進入廣東市場,既豐富了粵港澳大灣區市民的餐桌,也給貴州農民帶來收益的提高,更是增強了貴州農民發展致富的信心。
從“深山人未識”到“成名天下知”,黔粵協作造就了跨越關山天塹的“產銷通途”。貴州省要利用良好的生態條件,大力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利用黔粵東西部協作的有利機遇,以東部對口幫扶城市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農產品省外產銷供應體系,積極構建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協作體系,大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加快形成“東部市場+貴州基地”“東部市場+貴州產品”農產品產銷合作機制,推動越來越多的黔字號農產品走出貴州、走進大灣區市場。
惠州學院教授、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王國莉:
優勢互補興產業 雙向發力促共富
廣東惠州幫扶貴州黔西南大力推動菜心產業“產—供—銷”一體化建設發展,促進黔西南地區內生動力可持續發展,是山海相濟、攜手共富的生動實踐。
作為“南粵第一蔬”的菜心在廣東有著廣泛的市場需求,而黔西南州優越的地理環境,不僅可以實現菜心的全年生產,而且可以填補寧夏菜心在廣東市場的空檔期。立足資源互補性強、產業關聯度高的良好協作基礎,惠州幫助黔西南制定了貴州省第一個菜心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菜心產業發展思路,主動投入資金扶持各類市場經營主體,按照歐盟標準、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和“圳品”質量標準,開展菜心規;N植。黔西南州也主動對接技術團隊,為經營主體提供品種栽培、土壤檢測、綠色防控等技術服務,助推菜心產業升級。惠州和黔西南錨定菜心這一優勢產業雙向發力,將帶動1萬余戶農戶在家門口體面就業,實現共富心愿。
未來,兩地可攜手推廣“貴州菜心”品牌,進一步提升“貴州菜心”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市場的知名度,充分發揮品牌效應,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菜心產業高質量發展。
繪圖:梁小曼
記者手記
小菜心讓山旮旯土地有了“肥力”
無論在惠州的鄉村,還是來到黔西南的田間地頭,記者都深刻感受到: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我們要將最優質的菜送到惠州人的餐桌上,他們吃得安逸,我們的蔬菜才不愁賣!眱院嗫h壇坪村村民李加琴在家門口的蔬菜基地干活,每個月約有3000元收入,她說,“東西部協作推動小菜心大發展,讓我們山旮旯的土地有了‘肥力’。”
小菜心承載大希望。讓村民在家門口務工,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顧家庭,還能促進當地產業發展,這無疑是一場理想中的“造血式”產業協作。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的收入才能穩定增長!弊鳛榍髂现輪纹敷w量最大的葉菜,菜心具備獨特的品質優勢,在東西部協作機遇下,越來越多黔西南的菜心走出大山奔向廣東,這讓黔西南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讓小菜心閃金光,帶動更多“黔菜”出山,這篇大文章值得探索和書寫。
市場三要素,人口、購買力、購買欲望缺一不可。菜心產業的培育、發展與壯大,正是精準對接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優勢與需求,有理由相信,這樣的協作,一定能夠更加可持續地描繪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一棵菜心鏈接穩固的市場供求
種植與食用,這是一對最廣泛而穩固的市場供求關系。
基于穩固的供求,產業可持續發展。產自黔西南的小小菜心,因廣東惠州與貴州黔西南的東西部協作,大山里的種植基地與海那邊的市民“菜籃子”得以有效對接、緊密相連。
一棵小菜心,億元大產業。近幾年菜心產業優勢持續彰顯,在安龍縣貴州蔬菜集團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種植基地,當地村民潘玖英、肖吉素幾年前把土地流轉給基地后,一直在這里務工,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每人一年勞務收入有5萬多元。最忙的時節(9月至次年4月),每天約有400人在基地務工,他們麻利地收割菜心,用小刀把菜根削整齊,再將一摞摞菜心擺放入筐,隨后快速送進冷庫預冷、打包裝車,每天有2萬多斤菜心被送往廣州、深圳等地的批發市場。2023年,僅此一個基地菜心產量就達1500多噸,帶動周邊農民收入1100萬元。通過協作、共建,黔西南州的菜心種植面積達3.52萬畝,2025年計劃發展至8萬畝。
菜心產銷不僅是一場跨越千里的產業對接,更是一場承載夢想的共富征程,越來越多農村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目標持續邁進。一棵菜心的成長與收獲,書寫了一段跨越地域、充滿奮斗與希望的故事。
數說協作
●《黔西南州菜心產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按照“大壩區搞單品求突破,小壩區搞多樣保供應”思路,以優勢菜心單品為突破口,大力發展菜心種植,串聯全州5個縣市全力打造“興興安冊望”菜心產業帶。
●在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縣11個東西部協作項目中,惠州投入2260余萬元支持菜心經營主體完成環節標準化建設。
●黔西南州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70萬畝,其中菜心種植面積約3.52萬畝,居貴州省第一。到2025年,規劃種植菜心面積8萬畝,帶動農戶1萬余戶。
總 策 劃 王昆發 許新曉
總 統 籌 查必芳 卓炬明
于 澤 李朝榮
劉智慧
策劃統籌 張旭華 龍 波
采訪統籌 戴 建 羅 康
編輯統籌 楊振輝 盤 科
毛揚周 黃 瑩
視頻統籌 李松權
本版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張旭華 戴 建 香金群 陳春惠 李松權
張藝明 梁小曼 徐思雁
■黔西南日報記者:黃 瑩 房泰安 趙漫漫 鄧忠勝 岑 亞 劉 超
韋 歡